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走进宁晋 > 方志宁晋

县域村名考源(三)

时间:2018-05-17 10:54:15来源:

幸福村 位于县城中部偏东北,旧为通赵坊一部,地处古县城北门(通赵门)外东部,民国时期划为东关。1946年更今名,寓意解放后人民生活幸福。

民主村 位于县城中部偏西北,清代为通赵坊一部,处古县城北门(通赵门)外西部,民国时期划为行政村称西关。1946年更今名,寓意解放区实行民主。

团结村 位于县城中东部,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知县王宝创建东门外月城,原为防御,名“月城坊”,俗称“月城”。1946年更今名,寓意宁晋人民大团结。

解放村 位于县城西南部,解放前分属贤林坊、普照坊、都建坊。1946年划村命今名,寓意人民获得解放。古迹有孔庙(学宫)、启圣祠、文昌阁、宝应庵、洨滨书院、太和元气坊、德配天地坊、道贯古今坊,1966年地震后泯迹。

光复村 位于县城东南部,解放前分属状元坊和贤林坊,1946年划村更今名,寓意宁晋光复。因火焰街(俗称火牙街)南头原有一座火神庙(建国后拆除),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和五月二十八日过两次庙会,热闹非常,故村名亦称“火神庙街”。村南原有古兴宁寺(南大寺,建于北宋绍圣年间,建国后拆除),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庙会。两座庙宇全县闻名,影响较大。

得胜村 位于县城北部偏西,清代为通赵坊北部,民国划为行政村称北关。1946年更今名,寓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。古有真武庙(今村委会与医药公司之间),解放后改为北关小学,1966年地震后拆毁,遗有“流芳千古”石碑。

繁荣村 位于县城中部偏东,民国前为东司马坊。原有白衣大士庵,俗称“白衣堂街”。1946年更今名,寓意解放后经济繁荣。

新宁村 位于县城中西部偏南,民国时期,此地分属都建坊和西司马坊。1946年划村,命今名,寓意建设新宁晋。

南关村 位于县城南部,清代村名洨水坊,民国时期改称南关。1966年改南关为“红旗”。1982年3月复今名。古丁桥位于村中,已泯迹。村南口广济桥尚存,为县城唯一古迹实物。

书院村 位于县城东南部,明朝嘉靖年间,浙江道御史蔡叆辞官回乡建书院于洨水之滨,称洨滨书院。清乾隆13年(1748),书院毁于水灾。后聚落成村,沿称书院。1966年更名“反封”。1982年3月复今名。

永兴庄 位于县城东偏南,清光绪年间称滑家庄(由来不详)。民国时期称“化庄”。后以月城门外永壮桥而命今名,寓意永远兴旺。1966年改村名为“东风”。1982年5月复原。古有三官庙一座,旧址村西北,日伪时期被日军烧光。

亭子头 位于县城南偏东,据传,古洨河流经村南,于码头处建跨河石桥一座,名“永济桥”,桥头建一座亭子,供行人客商小息、观赏风景。久之,亭子头聚落成村,用“亭子头”为村名。

东王里 位于县城南偏东2公里处,明初,王、李二姓移此建村,称王李庄,民国前后演变为王里庄。1958年9月,王里庄分为东王里、西王里两个自然行政村。

西王里 位于县城南偏东1公里,明初,王、李二姓移此建村,称王李庄,民国前后演变为王里庄。1958年9月,王里庄分为东王里、西王里两个自然行政村。